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通江推进文旅互动共赢融合发展

2019-12-06  巴中日报  张敏
  漫步在毛浴古镇青色的石阶上,远处传来优美婉转的二胡声。寻声而去,几位老者坐在红军石刻标语墙旁吹拉弹唱,游客坐在红军树下欣赏传统地方戏曲,别有一番乐趣。

  近年来,通江县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深入挖掘浓郁厚重的本土文化资源,打好“文化牌”,唱响“一府三乡”旅游品牌,用文化留住游客,让游客传播文化,推进文化旅游互动共赢、融合发展。

  夯实旅游基础 挖掘文化资源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打好文化项目落地攻坚战。启动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示范区(红色旅游环线)项目建设,建成“一核两带六区十点”红色旅游区和“县城-毛浴-瓦室-文胜-沙溪-至诚-毛浴-县城”红色旅游环线,打响“川陕苏区首府”旅游品牌;开发“三李”文化和千佛岩历史文化,完成“三李”故居主体修缮和内部陈列、景观布展;建设通江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搭建平台讲述巴人故事、彰显巴人精神、传播通江文化,筑牢坚实的旅游基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红色通江”文化,立足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和总医院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大巴山干部学院及毛浴、两河口、空山等乡镇的红色资源,不断充实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的旅游要素,实现红色旅游路线“有看头、受教育”;挖掘“巴山巴人”文化,用好用活诺水溶洞、米仓古道、巴山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古村、古寨、古镇、古建筑,高起点规划建设突出巴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传承弘扬优秀的巴人精神;挖掘“绿色耳乡”文化,利用独特的绿色生态资源,整合县域内的森林康养基地、乡村旅游环线、银耳博物馆等资源,推介通江绿色有机食品、名优土特产品、地方美食,将生态文化融入绿色生态旅游发展中。

  培育文化产业 开发旅游品牌

  实施“文化+”工程。突出川东民俗特色,依托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梨园坝、鹿鸣、苟家湾等一批传统村落和得汉城、擂鼓寨新石器遗址等景点,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通江本土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实施品牌文化培育行动,扶持一批有创新力、竞争力的文旅和文创企业,打造集农业文化创意、生态饮食体验、特色食材交易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塑造具有浓郁通江特色的文化品牌;实施文创旅游产品推广行动,培育、开发以刺绣、竹编、剪纸、根雕、雕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创意产品,通过“互联网+”等营销方式,向国内外销售通江本土文化艺术产品,促进通江文化产业品牌走出去,吸引广大旅游资源走进来。

  打造文旅融合品牌。举办银耳节、溶洞旅游节以及油菜花节、摸鱼节等乡村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包装一批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通江文化内涵、脱贫攻坚等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提升通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邀请省内外文学艺术专家和主流媒体采风,深入采集、挖掘、宣传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优秀案例,不断扩大文化旅游宣传渠道;通过“演艺+文化+旅游+宣传”的方式,让文化资源在形式上可参与、内容上易接受、思想上能认同,真正让游客融入文化情境之中,摆脱旅游业“没听头、没看头、没想头”的窘境,提升旅游品牌,让通江旅游成为一张远近闻名的名片。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