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周璇在《巴中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江山如画 信念如磐

2023-05-08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周璇

  烟花三月,春的交响,激荡中国。通江王坪,红军烈士陵园绿意盎然。入口处,“山”字巨石,静静矗立。这块石头,被当地群众称作“江山石”。它与巴山儿女一道,共同守护着这里的如画江山和红色英灵。

  也是在三月,89年前,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驻于此。由于战事激烈,缺医少药,很多伤病员因医治无效而未能见到革命胜利的曙光。在这块不到20亩的土地上,长眠着7823名红军英烈。

  也是在三月,88年前,红军撤离川陕苏区。9岁就参加儿童团的王成现,站过岗、放过哨、送过信,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年幼的他坚定了“跟着红军走”的信念。红军转移那天,他正外出送信。返回驻地后,他打着光脚、拄着竹杖,几乎找遍了红军可能去过的每一处地方,可终究没能跟上大部队。老乡们劝他,孩子,回去吧,红军已过了嘉陵江了!于是,王成现回到王坪,以墓地为家园,以守护为己任,陪伴这里的近万名兄弟。他坚信:当兰花开满山崖的时候,红军一定会回来。就这样,王成现成了红军烈士陵园的第一代守墓人。

  这一守,就是60年。

  1981年,王成现病危,弥留之际,他把儿子王建刚叫到床前,轻声说:“儿啊!红军是我们的恩人,子孙后代都要把这里守护好,不能忘恩。”王建刚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扫帚,成为第二代守墓人。这一守,又是40年。

  如果说王建刚最初的守护是遵循父亲遗愿,那么,守护中的心灵洗礼则注定了他一生坚守。2010年秋,“巴蜀论坛”一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照片,引起了安徽人吴方宜的注意。这块墓碑刻有“吴展烈士之墓”字样。经多方确认,墓碑的主人是1933年牺牲于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参谋长吴展。此时,吴方宜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牺牲77年。他带上全家,追根溯源,汇聚通江。81岁的吴方宜老人从老家带来一抔土、一瓶水,洒在吴展墓碑上,他想让父亲再闻闻故乡泥土的芬芳、再尝尝家乡河水的甘甜。吴方宜抚摸着冰冷的墓碑,轻轻喊出了今生第一句“爸爸”时,他忍不住热泪盈眶、失声痛哭,孙辈们更是长跪不起。临别时,他特地到陵园取走一抔土,又采集了一株兰花。他说:“我要把这儿的泥土和兰花带回去,种在母亲坟头。他们分别太久了,以后,就再也不分开了!”那一刻,王建刚突然明白了父亲坚守的意义。老区人民不会忘记每一位烈士。如今,这里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和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王建刚也会经常来到父亲坟头,点燃三炷香,斟满三杯酒,感慨道:“爸,您看到了吗?烈士们有了更好的家。您,可以安息了!”

  历史总是在承续中前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跟父亲一样,王建刚习惯把自己称作“红色守墓人”。他们都习惯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陵园清扫落叶、擦拭墓碑。现在,王建刚的三个儿子也主动来到陵园,成了第三代守墓人。

  信念的分量有多重,承诺的分量就有多重。王建刚一家三代用守护作答。他们与“江山石”一起守护着地下的25048名英灵。这是巴山儿女对党无限忠诚的见证。他们是人民的化身,是江山的缩影,是共和国的奠基者。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让我们用信仰和力量共同守卫祖国的红色江山,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坚如磐石。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