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站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坐标上,历史的回响穿透时空长廊,激荡着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灵。巴山蜀水间,抗战岁月的记忆从未褪色——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巴中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用千万军民的牺牲与奉献,在民族危亡的史册上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从川陕苏区军民并肩御敌的烽火岁月,到新时代振兴发展的壮阔征程,这座深藏于大巴山腹地的城市,始终以赤子之心传承红色基因,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续写着忠诚担当的时代答卷。
一、川陕苏区:抗战烽火中的坚强堡垒
20世纪30年代初,红四方面军转战入川,在通江两河口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成为这片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这里,不仅是土地革命的热土,更是抗日救亡的前沿阵地。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巴中人民就已经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准备工作。红军在巴中广泛传播抗日主张,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巴中地区张贴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标语,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这些标语像火种一样,点燃了巴中人民心中的抗日怒火。
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巴中人民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12万巴山儿女踊跃参军,他们告别家乡,奔赴抗日前线,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在无数次激烈的战斗中,巴中籍战士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在台儿庄战役中,巴中籍战士李明所在的部队承担了艰巨的阻击任务。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李明和战友们毫不退缩,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最终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留在后方的巴中人民,同样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倾尽全力,为前线将士提供物资支持。据统计,巴中在全面抗战时期,为抗战贡献的捐费、粮食和其他财产11种,合计捐款616866.69元,粮食约98万石。这些粮食是巴中人民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饱含着他们对前线战士的深情厚谊。同时,巴中人民还积极制作军鞋、棉衣等物资,为战士们送去温暖。仅军鞋一项,就达4949双之多。每一双鞋都凝聚着巴中人民的心血。他们希望战士们穿上这些军鞋,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早日赶走侵略者。
此外,巴中还建立了完善的拥军优属制度,让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政府组织成立了优待出征壮丁家属代耕队,为军属代耕土地,确保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对于军属的困难,政府也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同时,建立常态化困难帮扶机制,针对军属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均能及时响应、妥善处置,切实解决前线将士的后顾之忧。这些拥军优属的举措,让巴中前线将士们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温暖与关怀,更坚定了他们奋勇杀敌的决心。巴中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英勇付出与无私奉献,不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孕育出了巴中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
二、抗战精神:抗战岁月的精神支柱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烽火中,巴中儿女以血肉之躯铸就了光耀千秋的抗战精神。“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十六字训词,既是巴中军民浴血抗争的精神丰碑,更是激励后世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智勇坚定”是镌刻在巴中山河间的精神丰碑。抗战期间,巴中的热血儿女以胆识为刃、信念作盾,无论是冲锋陷阵的铁血战士,还是守望后方的赤诚民众,皆将智慧与勇气熔铸成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他们以山岳般的坚韧、星火燎原的信念,谱写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争壮歌。群山为幕,沟壑作阵。例如,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巴中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利用山区的复杂地形,设下埋伏,成功地伏击了一支日军小分队,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排难创新”彰显了巴中军民突破困境的实践品格。抗战时期,巴中地区面临物资匮乏、交通梗阻等严峻挑战,军民通过技术革新与组织创新积极应对。农业领域推行新式耕作技术,有效提升粮食产量,保障军需民食;工业生产方面,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依靠技术改良与工艺创新,实现武器弹药、生活用品的本土化生产,为持久抗战提供重要物资支撑。
“团结奋斗”构成了巴中抗战力量的聚合纽带。在民族大义感召下,巴中社会各阶层、各群体超越地域与身份界限,形成军政民协同抗战的强大合力。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民众踊跃支前,军民在防御工事构筑、物资运输等工作中密切配合。例如,在某次重要防线建设中,巴中民众自发组织万余人次,仅凭原始工具完成大量土方工程,为抵御日军进攻奠定坚实基础。
“不胜不休”体现了巴中军民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面对日军的残酷“三光政策”与恶劣作战环境,巴中军民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士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武装斗争与敌后抗战。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支撑着巴中地区在八年抗战中持续输出兵员与物资,为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三、传承与发展:从抗战历史到新时代征程
时光荏苒,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巴中人民对那段历史的铭记从未淡化,抗战精神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巴中人民传承抗战精神,向贫困发起了总攻。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困的现状,巴中人没有退缩。他们发挥“智勇坚定”的精神,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山区,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如种植中药材、养殖牛羊等;在有旅游资源的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通过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让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经过多年的努力,巴中市实现了4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书写了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
在经济发展方面,巴中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传承“排难创新”的精神,巴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同时,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巴中积极打造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8%,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在生态保护领域,巴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传承“团结奋斗”的精神。政府、企业和群众共同努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好巴山蜀水的美丽风光。通过植树造林、治理水污染、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巴中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成为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文化传承方面,巴中高度重视抗战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精心呵护革命遗迹,全市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97处511点,位列全省第一。全市有馆藏革命文物3万余件,数量、价值位居全省前列,被誉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同时,巴中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抗战主题文艺演出、历史文化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让抗战故事走出展柜、融入生活,在时代浪潮中续写精神传承的新篇章。
四、展望未来:铭记历史,开创和平美好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巴中以抗战历史为镜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红色旅游发展方面,巴中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川陕苏区首府巴中”红色旅游品牌。推出一系列红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如“重走红军路”“为烈士墓碑五星描红”等研学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通过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巴中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024年,光雾山国际红叶节、中华龙舟大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其中红色旅游板块成为亮点,实现了海外游客组团“零的突破”,巴中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在国际交往与合作领域,巴中以抗战历史文化为纽带,系统开展国际传播工作。通过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史实为依据、以史料为支撑,全面展现巴中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并结合新时代发展成就,生动诠释和平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与城市国际影响力。
巴中在抗战历史的滋养下,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巴中将继续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等各个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巴中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巴山烽火铸就的和平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