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故宫博物院作出重要指示精神 激励全国文物系统高质量做好文物工作

2025-11-03  国家文物局  徐秀丽 李瑞 杨亚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视察故宫,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意义重大,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文物保护、研究、传播等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高质量做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0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故宫博物院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连日来,全国文物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情怀、担当文化使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并对故宫博物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故宫人是极大的精神鼓舞,也为故宫博物院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

  “故宫博物院将铭记使命,牢记嘱托,以文物保护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教育传播为纽带,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王旭东表示,一是保护好故宫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采用科学的保护理念、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高效的管理系统,形成世界文化遗产质量管理体系,以标准化、数字化等多重手段,长久确保故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争取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树立标杆。二是研究好故宫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以故宫学为引领,持续挖掘阐释故宫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协同推进“英才计划”“古梅计划”“师承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批学术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是传播好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故宫本院及北院“一院两址”的功能定位,通过创新展示方式、优化观众体验、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与教育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途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以文化交流展览与活动、学术合作项目、文化创意产品等为纽带,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对话与合作。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的回信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故宫博物院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表示,一是强化保藏安全,坚决守护好中华文脉。积极履行为国藏史、为国护史、为国弘史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安全防范能力,提升藏品管理水平,切实守护好143万余件(套)文物藏品。二是深化研究展示,着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文物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优化展览结构,推进“复兴之路”“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改陈,推出更多精品展览系列,打造国博巡展品牌,加强信息技术赋能,努力让更多文物走上展线、直达基层。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观众服务能力。了解观众需求,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主客共享、观众友好的现代化博物馆,提供更加便捷的预约渠道、更加舒适的参观环境、更加贴近生活的创意产品、更加个性化深层次的文化活动。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持续建设博物馆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引进优质精品展览,推动更多精品展览走出去,做好对外话语转换,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国博力量。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先后批复支持故宫开展午门雁翅楼、太和门、武英殿、坤宁宫、南三所等14个文物建筑保护修缮项目,支持将故宫博物院慈宁宫、寿康宫区文物建筑列入全国11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全面推进故宫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故宫时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表示,将聚焦更加鲜明的使命任务、更加鲜明的人民立场、更加鲜明的目标方向,全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导故宫博物院进一步加强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落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要求,加强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支持组建直属施工队伍,试点恢复传统建筑材料制造场所,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工程体制改革有益经验,充分展示阐释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同时,提升世界遗产展示阐释水平,优化完善遗产展示与阐释体系,提升游客服务能力和参观体验。”邓超说,支持指导故宫博物院梳理总结遗产保护理念经验,宣传展示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将故宫打造成对内对外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博物馆总数、质量、结构和服务更加优化均衡,博物馆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是对故宫博物院和故宫人的亲切关心和殷切希望,也是对全国博物馆工作和全体文博工作者的关心和希望,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全体同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更坚定了我们做好博物馆工作、发展博物馆事业的信心与决心,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为指引,带领全国博物馆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发展之路。”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吴旻说。

  吴旻表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文博工作公益属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博物馆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办人民的博物馆,更要办人民满意的博物馆;切实提升政治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保护第一,重点加强对濒危、材质脆弱文物的保护修复,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对馆藏文物的内涵发掘和价值阐释,弘扬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博物馆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走深走实,发挥好博物馆作为文化桥梁、文明窗口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与时代使命。”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姜异新说,做好“十五五”发展规划,立足人民立场,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

  结合具体工作,姜异新表示,将加强对馆藏可移动文物和鲁迅旧居的科学监测、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数字化、标准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链条,实现持久保护、永续利用;深化学术研究,挖掘文物时代价值,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继续办好《鲁迅研究月刊》,推出优质学术著作,着力搭建高质量学术研究交流平台,为鲁迅及新文化运动研究持续注入新的学术活力;坚持人民立场,在教育传播中服务人民,通过优化服务,免费预约、延长开放、增加场次提升参观体验,同时,策划精品展览,推动鲁迅文化走进校园社区。今年鲁博策划推出特展“不隔膜,相关心:鲁迅的文艺道路”,彰显文学在推动文化共鸣中的独特作用。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2025年度‘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储备项目,并于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为中巴文化交流搭建坚实的文艺桥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作为文物保护‘国家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游说,文研院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全力投身守护文明瑰宝、传承中华文脉的伟大实践。

  李游表示,文研院将重点落实好“十五五”国家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工作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中华文明重要标识”,深化系统性研究与阐释,高质量完成长城巡查与代表性段落保护修缮,提升系统性保护能力。持续推进“三星堆—金沙”等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推动更多中国文化遗产纳入人类文明对话体系;“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增强科技赋能与成果转化,坚守“保护第一”,强化科研攻关与工程实践融合,重点推进“应县木塔”“贝叶经”“壁画”三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系统总结木构建筑、石窟寺、壁画彩塑、可移动文物等保护修复经验,以科技创新赋能文物保护提质增效。同时,持续高质量推进柬埔寨、尼泊尔等国的文物援外保护工程,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高水平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人才,在共建共享中不断深化文明对话。

  首都博物馆馆长郭京宁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安全立馆、学术兴馆、人才强馆、服务润馆等战略部署,扎实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深化改革创新,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贡献首博力量。

  2026年是首博建馆45周年,郭京宁表示,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优化分工,构建“一馆六址”的全方位安全体系。以数字赋能、科技创安为方向,重点筑牢藏品安全、人员安全、建筑安全、设施安全四大防线。高质量推进中国长城博物馆建设和策展、布展工作,打造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白塔寺管理处、老舍纪念馆、四合院博物馆的特色展览。深化中华文明起源及演进、世界文明互鉴、北京历史文化、京津冀等系列展览品牌,提升引进展览的数量和质量。

  “要夯实藏品管理工作,推进数字化保护与成果转化。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开展珍贵文物修复攻关,依托东馆文保中心搭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强化学术支撑能力。”郭京宁说道,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升级服务水平,开发社教主题课程,构建“展教一体”教育模式,打造核心社教品牌与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利用科技赋能,提升宣传矩阵,推动智慧化在服务中的创新应用。聚焦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优化藏品解读和观众互动体验,深挖文物内在价值;打造“移动首博”,扩大北京历史文化辐射半径,擦亮“首博社教”“首博服务”金名片。

  博物馆是时光的守护者,也是文明的讲述者。它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珍视历史、研究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更要深刻践行“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核心理念。

  “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谋划,统筹兼顾,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攻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修复中的道道‘难题’,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通过秦陵文物讲好中国故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表示,要推动数字虚拟技术等新技术与陈列展示、遗址展示等传统方式相结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依托秦陵及兵马俑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成果,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建立、秦文化探索、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深入挖掘、整理、阐释文物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发挥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省博物馆重要指示精神,完成场馆建设,加强保护研究,提升展示传播,深化交流互鉴,在弘扬荆楚文化,特别是在出土简牍的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方面持续发力。2025年,湖北省博物馆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研究编制湖北省博物馆‘十五五’发展规划,从传承力、影响力、创新力三个维度系统性部署。”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说,要夯实藏品人才基础,优化线上线下环境,融合管理服务系统,打造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云梦秦简核心品牌,深化国内国际合作,持续发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引领博物馆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贡献湖北智慧、湖北方案。

  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老物件”,而是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紧密相连的“精神密码”。

  “我们将以开放姿态搭建文明交流桥梁,构建多元讲解体系,精准向不同文化背景游客传递商文明价值。”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表示,打造“商邑瞽宗”“甲骨文二十讲”等学术品牌,通过推广研究成果,助力全球学界理解中华文明;“乐游大邑商”“商传千年铸未来”等社教研学品牌吸引青少年参与,培育文化认同。作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之一,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既守文化根脉,又拓交流边界。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