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巴中这片土地最厚重的底色。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翻秦岭、越巴山,建立了以巴中为中心区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这是一片被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浸染过的土地,这里处处陈列着革命岁月的印记:巴中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97处511点、馆藏红色文物3万余件,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4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是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片区之一、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被誉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
当红色主题旅游在新时代愈发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汲取力量的热门选择时,巴中以其独特的红色底蕴与厚重历史,成为无数人追寻红色记忆的心之所向。
漫步巴中,就像翻开一部厚重的革命史书。你可以站在当年的战场遗址上,想象硝烟弥漫中的冲锋呐喊;也能听老区人民讲述祖辈与红军相依相偎的温情往事,感受那些融入山川草木的红色基因……诚邀八方游客走进红色巴中,打卡“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开启一段与历史对话、与信仰共鸣的红色之旅。
数量众多巴 中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97处
从巴城出发,向东驱车80多公里,便可以看到一片冲积洲。这个位于宕水和袁池河交汇处,东、南、西三面环水,北依鸡顶山的地方,就是“十六字”红军训词诞生地——通江县毛浴镇。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占领通江后,在毛浴建立了赤江县委、赤江县苏维埃政府等机关,小镇被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毛浴镇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党政工作会议,徐向前、陈昌浩等800余名红四方面军连以上干部参加,留下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成为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乃至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九十余载时光,弹指一挥间。纵然星辰变幻、岁月流转,但镌刻于毛浴镇城墙上的十六个鲜红大字仍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成为激发巴中这座城市蓬勃向上的不竭动力。
巴中,是一片红色基因厚重的热土。
1932年,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群众在此建立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当年巴中12万人参加红军,120万人拥军和支前,4.8万多人英勇牺牲,留下了许多保存较好的遗址、遗迹。
据统计,四川省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00余处,其中巴中市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97处511点,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81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70点,全市80%的乡镇均有分布。
全市馆藏的3万余件革命文物中,其中一级革命文物19件、二级革命文物153件、三级革命文物2903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13个。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等5个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巴中的红色资源种类丰富,涵盖了川陕苏区党政军群各类机关旧址、战役战斗遗址、红军石刻标语、红军烈士陵园、各种纪念场馆等多种类型,其中又以保存较好的遗址、原物居多,包括红四方面军“十六字”训词等精神类红色资源。
资源丰富 “全国之最”数不胜数
井冈山有八角楼,延安有宝塔山,巴中有座“江山石”。在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入口,有一块宽20多米、高近10米,状若“山”字的天然巨石巍然矗立,当地群众称它为“江山石”,寓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坚如磐石。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总能看到接踵而至的人群,他们将深切的缅怀、崇高的敬意,献给长眠在这里的英勇烈士。
1933年底,红四方面军为反对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通江县民胜镇鹦哥嘴迁于沙溪镇王坪村。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且缺医少药,在医院不幸牺牲。
1934年7月,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主持修建了“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始建)。
如今,这唯一一座红军自己为牺牲战友修建的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2.5万余名红军烈士。是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石刻标语是红四方面军创新宣传形式,在山野悬崖峭壁间,将宣传内容雕刻在石头上。巴中,有全国最大规模的红军石刻标语群,现存有红军石刻标语1万余处。其中“平分土地”“赤化全川”两幅红军石刻标语最具典型性。
位于通江县至诚镇九子坡村的“平分土地”红军石刻标语,每字高6.95米、宽5.35米,笔画宽0.89米、深0.1米,整个字幅约400平方米,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红军长征石刻标语。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崖村的“赤化全川”石刻标语,被称为“石刻标语之王”,离岩三四十里远,其字迹也清晰可见。
除此之外,巴中还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沿着巴城南龛山麓新建的青石板步梯一路向上,便是将帅碑林。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下,刻录了16.8万烈士英名,浓缩了红四方面军战斗于大巴山区、嘉陵江畔、雪山草地、河西走廊的峥嵘岁月,是收藏、研究、展示、宣传、交流红四方面军光辉历史的重要载体。英名纪念碑身后,绿树掩映间,矗立着5000余块红军将士个人纪念单碑,他们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终身,至今守望着这片土地。
感人至深 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在巴中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事迹已融入巴中人民的血脉,代代相传。
“我们面前这份带有血迹的‘分配土地花名册’,是当年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守护来的,上面的斑斑血迹刻下了反动派的罪恶,也记录了周玉莲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当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讲解员赵鹤遥每次讲到这里的时候,眼里总是充盈着泪光。
随着岁月的侵蚀,册子边角部分已经残破,但册上的斑斑血迹却格外显眼,诉说着那段悲壮的故事。
1935年,身为乡土地委员的龚正举要随大部队进行战略转移,他从柜子里翻出土地册,郑重交给妻子周玉莲,让妻子妥善保管。红军撤离后,还乡团闯进她家索要土地册,面对逼问和毒打,周玉莲始终一个字没说。还乡团走后,她强忍剧痛,挪到了翻倒在地的香炉旁,找到土地册,紧紧地抱在胸前,土地册也被她的鲜血染红。
在平昌县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珍藏着一封这样的红军家书:“叔振同志: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大嫂及五六诸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我葬在大余梅关附近。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
这是1935年3月刘伯坚英勇就义前给妻子王叔振写下的感人肺腑的最后一封家书,是对家人的深情牵挂,更是对崇高革命理想的赤诚与坚守。可惜的是,他挚爱的妻子王叔振已牺牲于闽西游击区,没能看到这封动人心魄的“绝命家书”。“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平昌人刘伯坚用生命践行了他的铮铮誓言。
一件件文物、一封封信件、一张张图片……巴中革命历史光辉灿烂,革命文物丰富珍贵,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站在档案、图片和文物面前,聆听一段红色故事,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每一段故事背后,真实地记述着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那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红色记忆。
如今,红军文化不仅成为融入巴中人民灵魂深处的重要文化,也成为巴中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体文化,并正以闪光的文化精神特质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