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铭记巴山抗战路 赓续精神启新程 ——巴中在抗战时期的贡献与时代启示

2025-08-04  巴中市融媒体中心  徐武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岁月更迭,十四年艰苦抗战,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铸就的悲壮史诗,已成为铭刻于民族精神深处的历史丰碑。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以巨大民族牺牲构筑起抵御外侮的坚固防线,为世界和平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地处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的巴中,凭借深厚的红色底蕴与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民族救亡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其历史贡献与精神价值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热血出川:巴中儿女的抗战壮歌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激荡于巴山蜀水之间。尽管地处川东北腹地,面临交通阻隔与经济困窘,巴中民众仍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大巴山深处的青年们放下锄头、离开学堂,在祠堂里对着祖宗牌位叩别,在村口老槐树下与亲人挥泪作别,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全民族抗战的号召下,巴中热血青年踊跃投身抗日队伍,告别家乡奔赴抗日前线。这些来自大巴山的汉子们,穿着草鞋、背着斗笠,徒步数百里抵达集结地。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走出过山区,却在“无川不成军”的号召下,毅然踏上未知的征途。作为川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秉持“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信念,翻越秦岭、横渡长江,转战华北、华东、华中战场。在总计350余万出川抗战的川军将士中,伤亡人数超过64万,参战规模和牺牲程度居全国各省前列,巴中子弟正是这支铁血之师的杰出代表。

  在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重大战役中,装备简陋的巴中籍川军将士,以顽强的战斗意志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面对敌人飞机大炮的猛烈攻击,他们毫不退缩,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坚固防线。在淞沪战场,巴中子弟与其他川军将士一道,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奋勇杀敌,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稳固后方:全力支援抗战的坚实保障

  巴中虽未成为正面战场的核心区域,但作为抗战大后方,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民众开展了一系列支援抗战的活动。在征兵工作上,巴中各级承办兵役人员深知责任重大,面对自然条件差、人口基数小、灾害频发等诸多困难,他们相互策励,努力克服万难,圆满完成上峰交付的征兵任务,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有生力量。

  为了让出征将士能够安心杀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巴中出台了多项拥军优属政策。进一步将直接参与作战的军人及其直系亲属,全部纳入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的优待范围。考虑到出征士兵多为农民,家中劳动力短缺,田地无人耕种的问题,巴中县专门成立了优待出征壮丁家属代耕队,各保分担出征士兵家属的耕地并代为耕种,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影响。此举有效缓解了出征士兵的后顾之忧,体现了巴中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切关怀。

  在物资捐赠方面,巴中民众节衣缩食,踊跃捐献财物、粮食等物资,支援前线抗战。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多余的衣物以及辛苦收获的粮食捐赠出来。许多学校的师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义卖、募捐等活动,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物资虽看似零散,但汇聚起来却成为前线抗战的重要支撑,彰显了巴中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敌的坚定决心。

  三、地下抗争:隐蔽战线的不屈斗争

  全面抗战时期,党在巴中的活动逐渐恢复,呈现出“多点一极”的分布状态。地下党员在艰难的环境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按照党在白区工作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要求和“勤学、勤业、勤交友”“社会化、职业化、群众化(或合法化)”的“三勤”“三化”政策要求,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苟寿南在巴中县城开办“活仁药房”,作为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站,红军撤离后,他继续利用药房进行党的地下联络工作;杨正武、温子伯、李英俊等在巴中县宣传抗日思想;从延安回来的吴显国、张明武、毛悠勤等党员在通江县、巴中县分散活动;黄开富受川东地下党组织委派在江口场创办“巴阳初级中学”,并担任校长;川东地下党员蒲正果就职江口场水文站,兼任农职校数学教师;川南地下党员万敬修回到南江县,先后担任国文教员、县政府书报室管理员、县中学校长、县民众教育馆馆长等职务,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为抗战事业默默奉献。

  1940年,地下党员肖中鼎来到通江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设计委员会通江县分会副主任,他的公开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戒烟和组织“巴山防线”,而共产党给他的秘密任务是接收和掩护疏散到通南巴的地下党员,发展武装,建立革命据点。肖中鼎提出“发展实业,支援前线抗日救亡”的口号,组织开办纸厂、制墨厂和松烟厂,以办理厂务为掩护,在通江县瓦室铺、涪阳坝、马家坪等地建立了党的秘密联络点。1942年初,由于形势变化,在通江县的川北地下党员转移到巴中县化成,经肖中鼎介绍结识了党的统战人物赵济刚。在赵济刚的支持发动下,郝谦、伍级生与先前来到化成的川北地下党员王叙伍、李荫谷等创建了化成中心小学。1943年,中共三台中心县委副书记王朴庵来到化成,为积蓄力量、培养时局所需人才,在赵济刚支持下创建了“巴中县私立奇章中学”,共产党掌握着这两所学校的领导权,建立起革命据点。

  地下党员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全面抗战。在政府层面,肖中鼎以设计分会副主任的身份,宣讲全民族抗战大义,号召社会各界团结御辱,共赴国难;在学校层面,利用课堂给学生宣讲抗战形势,教唱抗日歌曲,营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校园氛围,如奇章中学和化成中心小学的学生寝室均以沦陷区命名,奇章楼左边建有陕西省地图形状的花台,插有“延安”标牌;在社会层面,组织学生进行抗日宣传演出,印发抗日宣传小报书籍,走乡串村高呼抗日口号、粉刷抗日标语,画抗日宣传漫画等。这些活动广泛传播了抗日思想,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时代启示:传承抗战精神,奋进新征程

  巴中在抗战时期的贡献,不仅是一段光辉的历史,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巴中儿女在抗战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牺牲精神、团结协作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启示意义。

  爱国情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巴中人民在抗战时期,无论身处前线还是后方,都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毫不犹豫地为保卫祖国奉献一切。在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弘扬这种爱国精神,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科技创新领域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职责的普通劳动者,都应以爱国为动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抗战时期,巴中人民面对艰难困苦,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不畏强敌,不惧牺牲。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如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科技创新的瓶颈、社会治理的难题等。我们要传承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攻坚克难,以顽强的毅力和决心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当我们面对科技创新的难题时,要不畏失败,不断尝试,勇于突破技术瓶颈,为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团结协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巴中人民在抗战中,无论是前方将士与后方民众之间,还是地下党组织与社会各界之间,都紧密团结,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加重要。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需要加强协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国际上,各国也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我们要传承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各方合作,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铭记巴山抗战路,是为了更好地赓续精神启新程。巴中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行,不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