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恩阳革命法庭的木槌声、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劳动法》的木刻版、遍布山野的红军纪律石刻……这些珍贵的红色法治遗存,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巴中法治建设的精神源泉。近年来,巴中市各政法单位深挖红色法治基因,以创新实践推动红色法治文化融入社会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巴中特色的法治传承之路。
建章立制让红色法治遗存“活起来”
巴中市率先在全省出台《巴中市红军文物保护条例》,专章明确革命法庭、裁判部等法治遗存的保护责任,开创性地将“法治价值”纳入红色文物评估体系。条例实施后,市司法局联合市文广体旅局对全市37处红色法治遗址完成建档挂牌,对恩阳革命法庭旧址、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法制文献等实施数字化复原工程,推动红色法治遗存从“散落珠玉”变为“系统瑰宝”。
巴中是四川红色法治文化研究的“富矿”,尤其是恩阳革命法庭旧址内,完整保存着1933-1935年审判日志、判决书、犯人花名册等纸质档案476件、木刻布告13张。四川省法学会、省档案馆、巴中市法学会组成联合课题组研究发现,当年恩阳革命法庭推行的“便民、公开、调解优先”理念与新时代“枫桥经验”高度契合。
为让红色法治遗存“活起来”,2023年,巴中市法学会牵头制定《红色法治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实施细则》,建立“司法+文物+档案”联动机制,明确濒危口述史、石刻标语等“活态资源”的抢救性记录时限。2024年10月,四川省法学会川陕苏区法制研究会在巴中成立,作为西南地区首个苏区法制研究会,分别在巴中、达州、汉中布点,形成覆盖川陕苏区核心区域的立体化研究网络,让红色法治记忆在制度保障中永续传承。
浸润人心让法治基因“融进去”
巍巍青山埋忠骨,赤诚誓言震云霄。近日,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们面向庄严的国旗,诵读宪法誓词。这声音,与90年前回荡在这片土地上的红军号角声形成历史的和鸣,诠释着法治信仰的薪火相传。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法治研学”,让干警们在革命先烈长眠之地,切身感悟司法为民的初心。
与此同时,巴中市人民检察院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打造的“沉浸式”廉政教育基地,正成为锤炼政法铁军的重要课堂。干警们驻足于泛黄的《纪律条令》木刻版前,与现行的党纪法规逐条对照。这种现场教学模式,让红色法治文化不再是书本里的概念,而成为可感知、可对话的生动教材。
为使法治基因更深更活地融入社会肌理,巴中市创新构建起“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传播矩阵。线上,市委政法委推出的“法治巴中”系列短视频,以灵动动漫还原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劳动法》的诞生历程,让严肃的法治历史变得可亲可感;平昌县人民检察院的“红色普法电台”,用亲切乡音讲述革命年代的法治故事,让法治清泉流入千家万户;线下,南江县光雾山镇的“法治文化长廊”别具匠心,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传统石刻艺术呈现,使村民与游客在移步换景间,于山水之美中领略法治精神的隽永。
从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到烟火人间的美丽乡村,从指尖轻点的数字空间到润物无声的实体景观,巴中正以多元路径让红色法治文化“融进去”,融入干警的忠诚信仰,更融入百姓的生活日常,使之成为滋养社会法治氛围的丰厚土壤。赋能发展让法治动能“强起来”
赋能发展 让法治动能“强起来”
红色法治文化不仅关乎传承,更服务于发展大局。依托川陕苏区法制研究会在巴中成立的有利契机,巴中市法学会联合高校成立“红色法治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川陕苏区司法案例选编》《红色法治口述史》等专著,挖掘革命时期“巡回审判”“调解优先”等制度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契合点。
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将革命时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与现代智慧法院结合,在工业园区设立“法治服务站”,快速化解企业劳动争议;市公安局推行“园区警务”“夜间警务”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安居乐业保驾护航;市司法局创新推出“法律明白人+红色宣讲员”双培养机制,在村(社区)选拔千名骨干,既讲解乡村振兴政策,又传播红色法治文化。
2024年,巴中市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同比提升至96.7%,红色法治文化正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软实力”。
从恩阳革命法庭的初心印记到新时代“法治巴中”的生动实践,红色法治基因已深深融入革命老区人民的血脉。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赵旭东表示,将继续以红色法治文化为引擎,推动法治建设与老区振兴同频共振,让革命年代的法治星火照亮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