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州区八角楼街76号,有一座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熠熠生辉的建筑——八角楼。它不仅是巴中中学云屏校区的一部分,也是中共川陕省委旧址,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记忆。近日,记者走进这座百年建筑,在斑驳的墙壁与陈列的史料中,探寻它从传播新思想的阵地到革命“指挥中枢”,再到如今红色教育基地的不凡历程。
革命岁月的“指挥中枢”
八角楼原本是云屏书院的藏书楼。五四运动爆发后,这里成为了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的阵地。赖虚实、刘正东等一大批有志青年在此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巴中地区的革命事业播下了火种。
1932年,红四方面军入驻巴城,八角楼成为川陕省委机关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办公场所。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取得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八角楼更是成为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中共川陕省委的驻地。
徐向前、陈昌浩等革命先辈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红四方面军先后进行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歼敌2万余人。这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使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川东游击区连成一片,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
1934年10月,川陕省委在八角楼召开第四次党代会,制定了巩固苏区、打过嘉陵江去的行动方针。
此外,这里还是中共川陕省委党校和红四方面军彭杨军事学校的驻地,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从这里出发,奔赴前线,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信仰而战。在那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八角楼就像一座灯塔,引领着劳苦大众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八角楼的重要性从未被忽视。1984年,它被公布为巴中县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八角楼,经过精心保护和修缮,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1992年,八角楼进行改危重建,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记者从巴中中学获悉,2021年,为加强学校党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巴中中学将八角楼打造成为了红色文化教育阵地。
八角楼展厅分为中、左、右三厅,实物展台一个,展陈面积300平方米,展厅主题为“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现展出红四方面军及巴中中学红色历史、遗迹、人物史料、图片等百余件,以声、电、图、文字等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巴中中学的红色历史和红四方面军在巴中的浴血奋战历程。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内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革命故事。“每次来到八角楼,都能让我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激励着我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巴中中学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传承基因的“精神殿堂”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角楼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记者现场看到,八角楼一侧张贴了巴州区“四级点长”履行文物保护“四级责任”公示牌,针对区级、街道、社区、文物点位和文物监管均划分了责任,明确了责任人和电话。
同时,巴中中学高度重视八角楼的保护和利用,在日常维护方面,每月都会对八角楼的建筑结构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查看墙体是否有裂缝、渗漏,木质结构是否腐朽、虫蛀,展陈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一旦发现损坏部位,会及时进行修缮,对于轻微的墙体裂缝,采用专业的修补材料进行填充;若木质结构出现腐朽,则会替换受损木料,并做好防腐处理。
在环境整治方面,巴中中学将八角楼周边纳入学校公区,每日有学生和工作人员清理周边杂物和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同时,在周边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花草树木,营造庄重、肃穆的红色文化氛围,同时避免种植根系发达、对建筑有潜在破坏的植物。
在建筑利用方面,八角楼不仅是全校师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支部活动的重要阵地,还面向社会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已接待师生及社会人员千余人。此外,二楼和三楼为民主党派活动阵地,配有办公桌椅,用于民主党派开展重要会议、专题研讨、政策解读等活动。四楼则为学校艺术类课后服务教室,充分发挥了历史建筑的作用,使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融合,代代传承。
从革命年代的烽火征程,到如今的红色文化教育阵地,八角楼始终闪耀着光芒。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是巴中人民心中的精神坐标。它见证了过去的辉煌,也必将在新时代继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传承着永恒的红色基因。